【www.www.joyward.net--翻譯】
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劉禹錫《金陵五題》翻譯賞析匯編5篇,僅供參考,大家一起來看看吧。
第1篇: 劉禹錫《金陵五題》翻譯賞析
此詩用擷取特例之法。言六代興亡交替,“只緣一曲《后庭花》”。歷史固然并非如此簡單,但見一葉而知秋。《才調集》云:“陳亡,則江南王氣盡矣。首句自六代說起,不止傷陳叔寶也。六朝盡于陳亡,末句可嘆可恨”。
以上是《金陵五題》中的三首。《唐人絕句精華》云:“此所錄三首,皆有懲前毖后之意。詩人見盛衰無常,而當其盛時,恣情逸樂之帝王及豪門貴族,曾不知警戒,大可憫傷,故借往事再三唱嘆,冀今人知所畏憚而稍加斂抑也?!?/p>
劉禹錫的詠史懷古詩比較有名。此類作品在劉詩中數(shù)量雖不算多,卻是思想最深刻、藝術最精湛的部分。它們大多采用五七言律絕的形式,緊緊抓住與前朝史事有關的風景遺跡,突出地抒發(fā)家國興亡之感,往往于其中潛含著精辟的議論,引人深思和玩味。
第2篇: 劉禹錫《金陵五題》翻譯賞析
金陵五題·并序原文翻譯及賞析
金陵五題·并序
朝代:唐代
作者:劉禹錫
原文:
余少為江南客,而未游秣陵,嘗有遺恨。后為歷陽守,跂而望之。適有客以《金陵五題》相示,逌爾生思,欻然有得。他日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,嘆賞良久,且曰《石頭》詩云“潮打空城寂寞回”,吾知后之詩人,不復措詞矣。余四詠雖不及此,亦不孤樂天之言耳。
石頭城
山圍故國周遭在,潮打空城寂寞回。
淮水東邊舊時月,夜深還過女墻來。
烏衣巷
朱雀橋邊野草花,烏衣巷口夕陽斜。
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
臺城
臺城六代競豪華,結綺臨春事最奢。
萬戶千門成野草,只緣一曲后庭花。
生公講堂
生公說法鬼神聽,身后空堂夜不扃。
高坐寂寥塵漠漠,一方明月可中庭。
江令宅
南朝詞臣北朝客,歸來唯見秦淮碧。
池臺竹樹三畝馀,至今人道江家宅。
翻譯:
石頭城群山依舊,環(huán)繞著廢棄的故都;潮水如昔,拍打著寂寞的空城。淮水東邊,古老而清冷的圓月,夜半時分,窺視這昔日的皇宮。
烏衣巷朱雀橋邊一些野草開花,烏衣巷口惟有夕陽斜掛。當年豪門檐下的燕子啊,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里。
注釋
⑴石頭城:故址在今南京西清涼山一帶,三國時期孫吳曾依石壁筑城。⑵山圍:四周環(huán)山。故國:故都,這里指石頭城。周遭:周匝,這里指石頭城四周殘破的遺址。 ⑶潮:指長江江潮??粘牵褐富臎隹占诺臍埰瞥窃?。⑷淮水:流經(jīng)金陵城內的秦淮河,為六朝時期游樂的繁華場所。舊時:昔日,指六朝時。⑸女墻:城上的矮墻,即城垛。⑹烏衣巷:金陵城內街名,位于秦淮河之南,與朱雀橋相近。三國時期吳國曾設軍營于此,軍士都穿黑衣,故名。⑺朱雀橋:六朝時金陵正南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大橋,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(qū)。 ⑻王謝:王導、謝安,晉相,世家大族,賢才眾多,皆居巷中,冠蓋簪纓,為六朝巨室。舊時王謝之家庭多燕子。至唐時,則皆衰落不知其處。⑼臺城:六朝時的禁城(宮城),又稱“苑城”,是當時的皇帝用于辦公居住的場所,其遺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、雞鳴寺之后。⑽生公:晉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稱。相傳生公曾于蘇州虎丘寺立石為徒,講《涅盤經(jīng)》。至微妙處,石皆點頭。⑾江令宅:陳代的亡國宰相江總的家宅。江總字總持,是陳朝后宮 “狎客”,宮體艷詩的代表詩人之一。
賞析:
白居易讀了《石頭城》一詩,贊美道:“我知后之詩人無復措詞矣?!钡拇_,這五首詩體現(xiàn)了劉禹錫高超的寫作技巧:
一、典型意象的巧妙組合?!妒^城》中的群山、江潮與明月,代表恒定的存在;故國、空城、女墻,象征歷史的變遷。它們共同構成一種強烈的張力,呼喚著缺席的“人”?!稙跻孪铩芬砸安莺拖﹃枺秩疽环N衰颯氣象;飄忽靈動的燕影卻充滿生機,甚至暗示著宇宙的某種玄機。《臺城》以生滿“千門萬戶”的野草充塞讀者的視野,將《玉樹后庭花》的樂曲化為字面上“花”的形象,仿佛于一片凄迷慘碧中,盛開著一樹妖艷的.花朵,形象揭示出興亡的因果關系?!渡v堂》中的漠漠浮塵與一方明月,一暗一明,沉默空虛,烘托出生公講堂的寂寥之狀?!督钫穭t以秦淮碧水與池臺竹樹這兩種穿越歷史、延續(xù)至今的景物,形象表現(xiàn)江總當日的凄涼與詩人今日的惆悵。
二、普遍運用對比手法。今昔對比本懷古詩歌中最常見的表現(xiàn)手法,《金陵五題》卻運用得更為靈活,不僅表現(xiàn)出“昔日繁華”與“今朝衰敗”的陵替,而且處處突出藝術的美感,尤以前三首更為典型:《石頭城》以山河空城的蒼茫黝暗,映襯空中孤月的皎潔;《烏衣巷》以夕陽衰草鋪陳憂郁闊大的背景,然后用特寫鏡頭捕捉凌空飛掠的燕影;《臺城》以無邊野草與一樹繁花巧妙映襯,在數(shù)量與色澤方面都給讀者造成強烈沖擊。
三、組詩的結構安排頗費匠心。前兩首詩重在現(xiàn)象的描述,由王朝破滅寫到家族淪落;后三首探討六朝滅亡的原因,見解深刻,主次分明。組詩之間又有內在的照應,在第一首中,作為歷史見證的,是一輪無情的明月;最后一首中,作為歷史見證的,是兩位多情的詩人。隨著主題與感情的細微變化,詩的色調亦有所變化:《石頭城》的黝暗,《烏衣巷》的昏黃,《臺城》的慘綠與妖紅,《生公講堂》的冷白,《江令宅》的碧青,憂傷的冷色塊,凝成一聲聲深沉的感嘆,穿透金陵古城四百年漫長的歷史。
第3篇: 劉禹錫《金陵五題》翻譯賞析
賞析金陵懷古劉禹錫
“潮滿冶城渚,日斜征虜亭?!笔茁?lián)寫的是晨景和晚景。詩人為尋訪東吳當年冶鑄之地——冶城的遺跡來到江邊,正逢早潮上漲,水天空闊,滿川風濤。冶城這一以冶制吳刀、吳鉤著名的古跡在何處,詩人徘徊尋覓,卻四顧茫然。只有那江濤的拍岸聲和江邊一片荒涼的景象。它仿佛告訴人們:冶城和吳國的雄圖霸業(yè)一樣,早已在時間的長河中消逝得無影無蹤了。傍晚時分,征虜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暉之中,伴隨著它的不過是投在地上的長長的黑影而已,那東晉王謝貴族之家曾在這里餞行送別的熱鬧排場,也早已銷聲匿跡。盡管亭子與夕陽依舊,但人事卻已全非。詩在開頭兩句巧妙地把盛衰對比從景語中道出,使詩歌一落筆就緊扣題意,自然流露出吊古傷今之情。
“蔡洲新草綠,幕府舊煙青?!鳖h聯(lián)兩句雖然仍是寫景,但此處寫的景,則不僅是對歷史陳跡的憑吊,而且以雄偉美麗的.山川為見證以抒懷,借以形象地表達出詩人對某一歷史問題的識見。詩人說:看哪,時序雖在春寒料峭之中,那江心不沉的戰(zhàn)船——蔡洲卻已長出一片嫩綠的新草;那向稱金陵門戶的幕府山正雄視大江,山頂上升起裊裊青煙,光景依然如舊。面對著滔滔江流,詩人想起了東晉軍閥蘇峻曾一度襲破金陵,企圖憑借險阻,建立霸業(yè)。不久陶侃、溫嶠起兵在此伐叛,舟師四萬次于蔡洲。一時舳艫相望,旌旗蔽空,激戰(zhàn)累日,終于擊敗蘇峻,使晉室轉危為安。他還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導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駐守而得名。但曾幾何時,東晉仍然被劉宋所代替,衡陽王劉義季出任南兗州刺史,此山從此又成為劉宋新貴們祖餞之處。山川風物在變幻的歷史長河中并沒有變異,詩人看到的仍是:春草年年綠,舊煙歲歲青。這一聯(lián)熔古今事與眼前景為一體,“新草綠”、“舊煙青”六字下得醒豁鮮明,情景交融,并為下文的感慨作鋪墊。
“興廢由人事,山川空地形?!鳖i聯(lián)承上兩聯(lián)轉入議論。詩人以極其精煉的語言揭示了六朝興亡的秘密,并示警當世:六朝的繁華哪里去了?當時的權貴而今安在?險要的山川形勢并沒有為他們的長治久安提供保障;國家興亡,原當取決于人事!在這一聯(lián)里,詩人思接千里,自鑄偉詞,提出了社稷之存“在德不在險”的卓越見解。后來王安石《金陵懷古四首》其二:“天兵南下此橋江,敵國當時指顧降。山水雄豪空復在,君王神武自無雙?!奔从纱嘶?。足見議論之高,識見之卓。
尾聯(lián)“《后庭花》一曲,幽怨不堪聽”。六朝帝王憑恃天險、縱情享樂而國亡,歷史的教訓并沒有被后世記取。詩人以《玉樹后庭花》尚在流行暗示當今唐代的統(tǒng)治者依托關中百二山河之險,沉溺在聲色享樂之中,正步著六朝的后塵,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?!队駱浜笸セā肥枪J的亡國之音。詩含蓄地把鑒戒亡國之意寄寓于一種音樂現(xiàn)象之中,可謂意味深長。晚唐詩人杜牧的《泊秦淮》:“商女不知亡國恨,隔江猶唱《后庭花》”,便是脫胎于此。
《貞一齋詩說》說:“詠史詩不必鑿鑿指事實,看古人名作可見。”劉禹錫這首詩就是這樣,首聯(lián)從題前搖曳而來,尾聯(lián)從題后迤邐而去。前兩聯(lián)只點出與六朝有關的金陵名勝古跡,以暗示千古興亡之所由,而不是為了追懷一朝、一帝、一事、一物。至后兩聯(lián)則通過議論和感慨借古諷今,揭示出全詩主旨。這種手法,用在詠史詩、懷古詩中是頗為高明的。
原文:
金陵懷古
潮滿冶城渚,日斜征虜亭。
蔡洲新草綠,幕府舊煙青。
興廢由人事,山川空地形。
后庭花一曲,幽怨不堪聽。
譯文:
春潮淹沒了冶城的洲渚,落日余暉斜照在征虜亭。
蔡洲新草茁壯一片嫩綠,幕府山上仍是煙靄青青。
國家的興亡取決于人事,山河也徒有險峻的地形。
玉樹后庭花這支亡國曲,凄婉幽怨令人不忍再聽。
注釋:
⑴冶(yè)城:東吳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。冶:一作“臺”。
⑵征虜亭:亭名,在金陵。
⑶蔡洲:江中洲名。蔡:一作“芳”。
⑷幕府:山名。
知識擴展:劉禹錫詩作
1、《秋風引》
何處秋風至,蕭蕭送雁群。
朝來入庭樹,孤客最先聞。
2、《堤上行》
酒旗相望大堤頭,堤下連檣堤上樓。
日暮行人爭渡急,槳聲幽軋滿中流。
3、《秋詞》
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勝春朝。
晴空一鶴排云上,便引詩情到碧霄。
4、《再游玄都觀》
百畝庭中半是苔,桃花凈盡菜花開。
種桃道士歸何處,前度劉郎今又來。
5、《望洞庭》
湖光秋月兩相和,潭面無風鏡未磨。
遙望洞庭山水翠,白銀盤里一青螺。
6、《江南春》
新妝宜面下朱樓,深鎖春光一院愁。
行到中庭數(shù)花朵,蜻蜓飛上玉搔頭。
7、《竹枝》
白帝城頭春草生,白鹽山下蜀江清。
南人上來歌一曲,北人莫上動鄉(xiāng)情。
第4篇: 劉禹錫《金陵五題》翻譯賞析
[唐代]劉禹錫
余少為江南客,而未游秣陵,嘗有遺恨。后為歷陽守,跂而望之。適有客以《金陵五題》相示,逌爾生思,欻然有得。他日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,嘆賞良久,且曰《石頭》詩云“潮打空城寂寞回”,吾知后之詩人,不復措詞矣。余四詠雖不及此,亦不孤樂天之言耳。
石頭城
山圍故國周遭在,潮打空城寂寞回。
淮水東邊舊時月,夜深還過女墻來。
烏衣巷
朱雀橋邊野草花,烏衣巷口夕陽斜。
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
臺城
臺城六代競豪華,結綺臨春事最奢。
萬戶千門成野草,只緣一曲后庭花。
生公講堂
生公說法鬼神聽,身后空堂夜不扃。
高坐寂寥塵漠漠,一方明月可中庭。
江令宅
南朝詞臣北朝客,歸來唯見秦淮碧。
池臺竹樹三畝馀,至今人道江家宅。
譯文及注釋:
譯文
石頭城
群山依舊,環(huán)繞著廢棄的故都;潮水如昔,拍打著寂寞的空城。淮水東邊,古老而清冷的圓月,夜半時分,窺視這昔日的皇宮。
烏衣巷
朱雀橋邊一些野草開花,烏衣巷口惟有夕陽斜掛。當年豪門檐下的燕子啊,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里。
注釋
石頭城:故址在今南京西清涼山一帶,三國時期孫吳曾依石壁筑城。
山圍:四周環(huán)山。故國:故都,這里指石頭城。周遭:周匝,這里指石頭城四周殘破的遺址。
潮:指長江江潮。空城:指荒涼空寂的殘破城垣。
淮水:流經(jīng)金陵城內的秦淮河,為六朝時期游樂的繁華場所。舊時:昔日,指六朝時。
女墻:城上的矮墻,即城垛。
烏衣巷:金陵城內街名,位于秦淮河之南,與朱雀橋相近。三國時期吳國曾設軍營于此,軍士都穿黑衣,故名。
朱雀橋:六朝時金陵正南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大橋,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(qū)。
王謝:王導、謝安,晉相,世家大族,賢才眾多,皆居巷中,冠蓋簪纓,為六朝巨室。舊時王謝之家庭多燕子。至唐時,則皆衰落不知其處。
臺城:六朝時的禁城(宮城),又稱“苑城”,是當時的皇帝用于辦公居住的場所,其遺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、雞鳴寺之后。
生公:晉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稱。相傳生公曾于蘇州虎丘寺立石為徒,講《涅盤經(jīng)》。至微妙處,石皆點頭。
江令宅:陳代的亡國宰相江總的家宅。江總字總持,是陳朝后宮“狎客”,宮體艷詩的代表詩人之一。
賞析:
南京古稱金陵,此名得之甚早,《金陵圖》云:“昔楚威王見此有王氣,因埋金以鎮(zhèn)之,故曰金陵。秦并天下,望氣者言江東有天子氣,鑿地斷連崗,因改金陵為秣陵。”他們的作法似乎并未起到什么作用,《后漢書》中說:望氣者蘇伯阿為王莽使,至南陽,遙望見舂陵郭,嘆曰:“氣佳哉,郁郁蔥蔥然!”
公元2(漢獻帝建安十七年),孫權將統(tǒng)治中心自京口遷至秣陵,改名建業(yè),取其“建功立業(yè)”之意。229年,孫權在此正式稱帝,與曹操、劉備三分天下。其后,東晉和宋、齊、梁、陳等王朝相繼在此建都,歷史上稱這段時期為“六朝”(229—589年)。這些朝代國祚極短,又極盡奢侈豪華之能事。后代詩人面對“王氣黯然收”之后的金陵,想象秦淮河上金粉浮動、光影飄搖的往昔,常常為之感喟唏噓,“金陵懷古”遂成為詠史詩中的一個專題。劉禹錫的《金陵五題》是寫得早而又寫得好的詩篇,在主題、意象、語匯諸多方面,都對后代產(chǎn)生深遠影響。
《金陵五題》分別吟詠石頭城、烏衣巷、臺城、生公講堂和江令宅,實際上是從不同角度、不同側面著筆,反復表現(xiàn)“興亡”這一核心主題。
石頭城
這是組詩的第一首。此詩寫石頭城故址和舊景猶存,但人事已非,六代的豪華已不復存在,為此引發(fā)無限的感慨。詩中句句寫景,作者的主觀思想在字面上不著痕跡,而深味其境,則各有會心。白居易讀后,曾“掉頭苦吟,嘆賞良久”,贊曰:“我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辭矣?!?/p>
詩一開始,就置讀者于蒼莽悲涼的氛圍之中。圍繞著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圍繞著它。這里,曾經(jīng)是戰(zhàn)國時代楚國的金陵城,三國時孫權改名為石頭城,并在此修筑宮殿。經(jīng)過六代豪奢,至唐初廢棄,二百年來久已成為一座“空城”。潮水拍打著城郭,仿佛也覺到它的荒涼,碰到冰冷的石壁,又帶著寒心的嘆息默默退去。山城依然,石頭城的舊日繁華已空無所有。對著這冷落荒涼的`景象,詩人不禁要問:為何一點痕跡不曾留下,沒有人回答他的問題,只見那當年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明月,如今仍舊多情地從城垛后面升起,照見這久已殘破的古城。月標“舊時”,也就是“今月曾經(jīng)照古人”的意思,耐人尋味。秦淮河曾經(jīng)是六朝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游樂場,曾經(jīng)是徹夜笙歌、春風吹送、歡樂無時或已的地方,“舊時月”是它的見證。然而繁華易逝,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涼了。末句的“還”字,意味著月雖還來,然而有許多東西已經(jīng)一去不返了。
詩人把石頭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寫,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,放到朦朧的月夜中寫,這樣尤能顯示出故國的沒落荒涼。只寫山水明月,而六代繁榮富貴,俱歸烏有。詩中句句是景,然而無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、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。
此詩寄托詩人昔日繁華無處尋覓的感慨,江城濤聲依舊在,繁華世事不復再。詩人懷古抒情,希望君主能以前車之覆為鑒。
烏衣巷
這首詩曾博得白居易的“掉頭苦吟,嘆賞良久”,是劉禹錫最得意的懷古名篇之一。
首句“朱雀橋邊野草花”,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,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(jīng)之路。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,不僅地點相鄰,歷史上也有瓜葛。東晉時,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(qū),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(zhàn)的謝安都住在這里。舊日橋上裝飾著兩只銅雀的重樓,就是謝安所建。在字面上,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。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(huán)境,既符合地理的真實,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,還可以喚起有關的歷史聯(lián)想,是“一石三鳥”的選擇。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。草長花開,表明時當春季?!安莼ā鼻懊姘瓷弦粋€“野”字,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。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,這就使讀者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。作者在“萬戶千門成野草”(《臺城》)的詩句中,就曾用“野草”象征衰敗。在這首詩中,這樣突出“野草花”,正是表明,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,已經(jīng)荒涼冷落了。
第二句“烏衣巷口夕陽斜”,表現(xiàn)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凄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,而且還呈現(xiàn)在斜陽的殘照之中。句中作“斜照”解的“斜”字,同上句中作“開花”解的“花”字相對應,全用作動詞,它們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態(tài)。“夕陽”,這西下的落日,再點上一個“斜”字,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。本來,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,應該是衣冠來往、車馬喧闐的。而現(xiàn)在,作者卻用一抹斜暉,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、慘淡的氛圍之中。
經(jīng)過環(huán)境的烘托、氣氛的渲染之后,按說,似乎該轉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,抒發(fā)作者的感慨了。但作者沒有采用過于淺露的寫法,諸如,“烏衣巷在何人住,回首令人憶謝家”(孫元宴《詠烏衣巷》)、“無處可尋王謝宅,落花啼鳥秣陵春”(無名氏)之類;而是繼續(xù)借助對景物的描繪,寫出了膾灸人口的名句:“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”。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向了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,讓人們沿著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,如今的烏衣巷里已經(jīng)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。為了使讀者明白無誤地領會詩人的意圖,作者特地指出,這些飛入百姓家的燕子,過去卻是棲息在王謝權門高大廳堂的檐檁之上的舊燕?!芭f時”兩個字,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?!皩こ!眱蓚€字,又特別強調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。從中,讀者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(fā)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。
飛燕形象的設計,好像信手拈來,實際上凝聚著作者的藝術匠心和豐富的想象力。晉傅咸《燕賦序》說:“有言燕今年巢在此,明年故復來者。其將逝,剪爪識之。其后果至焉。”當然生活中,即使是壽命極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“王謝堂前”的老燕。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,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象,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,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。《烏衣巷》在藝術表現(xiàn)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(xiàn)況;對它的過去,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。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,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。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,語言淺顯,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,使人讀起來余味無窮。
臺城
這首懷古詩,以古都金陵的核心──臺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,寄托了吊古傷今的無限感慨。
首句總寫臺城,綜言六代,是一幅鳥瞰圖?!傲偤廊A”,乍看只是敘事,但前面冠以“臺城”,便立刻使人聯(lián)想到當年金陵王氣,今日斷瓦頹垣,這就有了形象。“豪華”之前,著一“競”字,直貫六朝三百多年歷史及先后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?!案偂碑斎徊皇侵庇^形象,但用它來點化“豪華”,使之化成了無數(shù)幅爭奇斗巧、富麗堂皇的六代皇宮圖,它比單幅圖畫提供的形象更為豐滿。
次句在畫面上突出了結綺、臨春兩座凌空高樓(還應包括另一座“望仙閣”在內)?!笆伦钌荨笔浅猩稀昂廊A”而發(fā)的議論,“最”字接“競”字,其奢為六朝之“最”,可說登峰造極,那么陳后主的下場如何,是不難想象的了。這一句看起來寫兩座高樓,而議論融化在形象中了。這兩座高樓,雖然只是靜止的形象,但詩句卻能引起讀者對樓臺中人和事的聯(lián)翩浮想。似見簾幕重重之內,香霧縹緲之中,舞影翩翩,輕歌陣陣,陳后主與妖姬艷女們正在縱情作樂。詩的容量就因“結綺臨春”引起的聯(lián)想而更加擴展了。
第三句記樓臺今昔。眼前野草叢生,滿目瘡痍,這與當年“萬戶千門”的繁華景象形成多么強烈的對比。一個“成”字,給人以轉瞬即逝之感。數(shù)百年前的盛景,似乎一下子就變成了野草,其中極富深意。讀者仿佛置身于慘碧凄迷的瓦礫堆中,當年粉黛青蛾,依稀可見;今日累累白骨,憷目驚心。
結句論述陳后主失國因由,詩人改用聽覺形象來表達,在“千門萬戶成野草”的凄涼情景中,仿佛隱約可聞《玉樹后庭花》的樂曲在空際回蕩。這歌聲使人聯(lián)想到當年翠袖紅氈,緩歌曼舞的場面,不禁使人對這一幕幕歷史悲劇發(fā)出深沉的感嘆。
懷古詩往往要抒發(fā)議論的,但這首詩不作抽象的議論,而是把議論和具體形象結合在一起,喚起人們豐富的聯(lián)想。讓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接目搖心的具體形象,使詩句具有無限情韻,發(fā)人深思,引人遐想。這樣,讀者毫不感到是在聽詩人枯燥地譏評古人古事,只感到在讀詩中得到一種美的享受。
生公講堂
這是《金陵五題》的第四首,詠唱金陵的一處佛教古跡。生公是對東晉高僧竺道生的尊稱。相傳他特別善于講說佛法,剛到蘇州時,由于不被了解,無人聽講,于是就對著石頭講了起來,結果石頭都受了感動,點頭贊許?!吧f法,頑石點頭”的諺語,就是說的這件事??梢韵胍?,他在金陵的傳法活動也一定是非常熱烈的,所以有“生公說法鬼神聽”一句。不說人聽,而說鬼神聽,形象地渲染了當時聽講人數(shù)的眾多和虔誠,這是深入一層寫。但后三句卻由熱變冷,轉寫生公身后的蕭條。蕭條的標志是,當年的講堂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一片冷清,連夜間都不用上鎖了。那莊嚴的高座,已是布滿灰塵,無人過問。只有一方明月,還是像從前那樣,掛在天上,照著中庭。此詩章法是前一后三式,即前一句盛,后三句衰。與此相反的是前三后一式,如李白《越中覽古》:“越王勾踐破吳歸,戰(zhàn)士還家盡錦衣。宮女如花滿春殿,只今惟有鷓鴣飛。”一般的七絕都是在第三句轉折,而這首《生公講堂》與李白《越中覽古》的轉折一在第二句,一在第四句,皆屬變格。
江令宅
這是組詩的最后一首,詠江令家宅。南朝有兩個江令,一是江淹,二是江總。江淹沒有到過北方,江總曾由陳入隋。根據(jù)此詩首句可確定這里的“江令”指的是江總。江總,濟陽考城(今河南蘭考東)人。仕梁,為太子中舍人兼太常卿。陳時,曾任尚書令。他“總當權宰,不持政務,但日與后主游宴后庭”,“由是國政日頹,綱紀不立”(《陳書·江總傳》)。入隋,拜為上開府,后放回江南?!澳铣~臣北朝客”就是對他這段人生經(jīng)歷的概括。此詩是作者借憑吊江家宅遺跡,抒發(fā)懷古感慨,指出“狎客詞臣惑主誤國”這一導致南朝滅亡的原因。詩作先是站在江總的角度,寫他從北朝歸來時所見凄涼景象:秦淮河再也不見昔日笙歌繚繞、燈影攢動的繁華,只有碧綠的河水靜靜地流淌。江總是親眼見證了故國興亡的人,興亡之事又與他的所作所為有著直接的關系。當作者來到江總黯然度過余生的地方──江令宅,只見“池臺竹樹三畝馀”,池臺依舊,竹樹森然,而人事不再,世事滄桑,他又成了見證歷史興亡的又一位詩人。
第5篇: 劉禹錫《金陵五題》翻譯賞析
金陵五題·石頭城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劉禹錫
劉禹錫寫作這首詩《金陵五題·石頭城》時,借助此詩諷喻現(xiàn)實,抒發(fā)國運衰微的感嘆。
金陵五題·石頭城
山圍故國周遭在,潮打空城寂寞回。
淮水東邊舊時月,夜深還過女墻來。
【注釋】
石頭城:位于今南京市西清涼山上,三國時孫吳就石壁筑城戍守,稱石頭城。后人也每以石頭城指建業(yè)。曾為吳、東晉、宋、齊、梁、陳六朝都城,至唐廢棄。今為南京市。
故國:即舊都。石頭城在六朝時代一直是國都。
周遭:環(huán)繞。
淮水:指貫穿石頭城的秦淮河。
舊時:指漢魏六朝時。
女墻:指石頭城上的矮城。
【譯文】
群山依舊,環(huán)繞著廢棄的故都,潮水如昔,拍打著寂寞的空城。
淮水東邊,古老而清冷的圓月,夜半時分,窺視這昔日的皇宮。
【賞析】
這首詩詠懷石頭城,表面看句句寫景,實際上句句抒情。詩人寫了山、水、明月和城墻等荒涼景色,寫景之中,深寓著詩人對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慨嘆,悲涼之氣籠罩全詩。
詩一開始,就置讀者于蒼莽悲涼的氛圍之中。
開頭兩句寫江山如舊,而城已荒廢。山圍故國周遭在,首句寫山。山圍故國,故國即舊城,就是石頭城,城外有山聳立江邊,圍繞如垣墻,所以說山圍故國。周遭,環(huán)繞的意思。潮打空城寂寞回,這句寫水。潮打空城,石頭城西北有長江流過,江潮拍打石墻,但是,城已荒廢,成了古跡,所以說潮打空城。這兩句總寫江山如舊,而石頭城已荒蕪,情調悲涼,感慨極深。
后兩句寫月照空城?;此畺|邊舊時月,舊時月,詩人特意標明舊時,是包含深意的?;此?,即秦淮河,橫貫石頭城,是六朝時代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游樂場所,這里曾經(jīng)是徹夜笙歌、紙醉金迷、歡樂無盡的`不夜城,那臨照過六朝豪華之都的舊時月即是見證。然而曾幾何時,富貴風流,轉眼成空。如今只有那舊時月仍然從秦淮河東邊升起,來照著這座空城,在夜深的時候,還過女墻來,依戀不舍地西落,這真是多情了。然而此情此景,卻顯得更加寂寞了。一個還字,意味深長。
李白《蘇臺覽古》有句云:“只今惟有西江月,曾照吳王宮里人?!敝^蘇臺已廢,繁華已歇,惟有江月不改。其得力處在“只今惟有”四字。劉禹錫此詩也寫江月,卻并無“只今惟有”的限制詞的強調,也無對懷古內容的明點。一切都被包含在“舊時月”、“還過”的含蓄語言之中,溶鑄在具體意象之中,而詩境更渾厚、深遠。
詩人把石頭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寫,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,放到朦朧的月夜中寫,這樣尤能顯示出故國的沒落荒涼。只寫山水明月,而六代繁榮富貴,俱歸烏有。詩中句句是景,然而無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、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。
詩人在朝廷昏暗、權貴荒淫、宦官專權、藩鎮(zhèn)割據(jù)、危機四伏的中唐時期,寫下這首懷古之作,慨嘆六朝之興亡,顯然是寓有引古鑒今的現(xiàn)實意義的。江城濤聲依舊在,繁華世事不復再。詩人懷古抒情,希望君主能以前車之覆為鑒。
本文來源:http://www.www.joyward.net/yingyu/255705/